最近輿論多次討論的新竹升格、合併,談到統籌分配款的分配機制不公平。
那大新竹升格之後,其他縣市面對的分配機制,就變得公平了?
其實就是把問題重新丟回沒有辦法升格的各縣市,過幾年再循環一次。
在疫情肆虐之後,許多縣市因為 #生活圈 一致, #行政區 不同,常有疫調,需要支援整合 ; 但頻繁遇到行政往返、交換資訊延遲的問題。 不僅如此,每次遇到重大天災,光是停課停班,輿論就要吵個好幾天。
如是這樣,單純的新竹升格,能夠解決這樣子的區域發展、遇到緊急事態的挑戰嗎?
如果以上都不是,那是不是應該要趁這個時間點,好好思考台灣整體的規劃,不因一縣一市設法?
地區的發展應該以經營目的為導向,思考機會成本跟區域、地理人文、氣候資源的特殊性後,再進行全盤的規劃。
台灣地理空間不大,所以我們更可以專注發展各區,發展並非單純追求人口成長。
1987 年,布倫特蘭(Gro Harlem Brundtland)夫人帶領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,發表《我們共同的未來》宣言,(又稱「布倫特蘭報告」)
其中提到:「既能滿足我們現今的需求,又不損害子孫後代,能滿足他們的需求的」
縣市的重劃,必須考量這些,過去七年沒什麼聽到這類的討論,但是既然現在討論到了,那就更要好好思考,我們共同的未來。
要,就做好
1/2)
圖片來源:公有領域 維基百科